「在地景景觀的背後,在工具器械的背後,在看來最形式化的文件與制度背後,就是人本身。歷史研究想掌握的,也就是這些人。」1929年,由於不滿當時法國史學界劃地為限、自足於史料與制度史煩瑣考證的風氣,布洛克奮然與費夫爾豎起《年鑑》的大旗,力倡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歷史研究。時至今日,「年鑑史學」已蔚為當今史學巨流,透過本書,可以清楚看出這位奠基者當年為他們所揭櫫的綱領。
歷史有什麼用?歷史要如何研究,或者說,要如何來讀歷史?在本書中,布洛克再三強調,愈是能了解生活於歷史上與現在社會的人,「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壁壘就愈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分明。從現實生活體驗歷史,由歷史研究返照現實與生命,這是布洛克一生的理想,他自己的確也已實踐。
「簡言之,在歷史研究裡,一如在其他地方,原因是不能事先設定的。我們得去尋找……。」《史家的技藝》一書擱筆於此,這句話也如實點出作者一生的追求。
作者布洛克(Marc Bloch),生於西元1886年,卒於西元1944年。為歐洲中古史權威、法國史學「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 父親古斯塔夫‧布洛克,為巴黎大學羅馬史教授,家學淵源深厚。就讀於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進修地理與歷史。後於1908年赴德深造,於萊比錫大學與柏林大學聽課一年。回國後即擔任蒂爾基金會(Thiers Foundation)史學研究員。布洛克曾先後應法國政府徵召,參與兩次世界大戰。1943年,德軍南下控制全法,他加入地下反抗組織。1944年春為納粹所捕,同年6月16日遭納粹槍決,享年58歲。
布洛克曾任史特拉斯堡大學歐洲中古史教授與巴黎大學經濟史講座。在史特拉斯堡大學擔任教授任內,由於不滿當時史學家劃地自限的作風,以及流於煩瑣考證的史料學與制度史的研究,故與費夫爾(L. Febvre)等人創辦了《經濟社會史年鑑》,影響後世史學甚大。著有《法國農村史》、《封建社會》、《不可思議之潰敗》、《史家的技藝》等書。
證據
「此處,涂利以(Thurii)的希羅多德(Herodotus)記下他的研究,因為人所做的事情不當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被遺忘,而且希臘人與蠻族所完成的豐功偉業,也不當喪失其光采。」西方世界留給我們──除了一些斷簡殘篇外──最古老的史書,就是如此開場。為了說明起見,讓我們拿它與法老時代埃及人放入墓中的黃泉旅行指南作一比較。那麼,我們就有相對的兩種主要類別的原型──史學家所掌握的無數不同的資料就分成這兩類。第一類證據是有意的;第二類則是無意的。
事實上,當我們閱讀希羅多德、弗魯瓦薩爾(Jean Froissart)✣4、霞飛(Joseph Jacques Césaire Joffre)✣5 元帥的回憶錄,或近日登在英國或德國報紙上完全矛盾的關於一艘地中海護航艦受襲擊的報導,來收集消息時,我們正分毫不差地做著那些作者期待我們做的事。另一方面,《死者之書》(The Book of the Dead)*6 的套語則註定只由臨危的靈魂所吟誦,而獨由諸神諦聽。湖濱的居住者把垃圾丟到附近的水中,想的只是要保持他的茅屋的清潔;今天,考古學家則從那兒把垃圾撈起來。修道院之所以如此謹慎地將教皇的豁免敕書保存在保險櫃裡,只是為了必要時可以拿來好好對付好干涉的主教。這些小心謹慎的措施,沒有一項有絲毫想要影響當代人或未來史家的念頭;研究中古史的學者在現今(1942)可以翻閱盧卡(Lucca)之斯達瑪(Cedame)家族的商業通信檔案,然而如果他同樣隨意地翻看現代金融家的同類檔案,那麼,這些金融家就會強烈地指責他侵犯個人自由。
目前,敘事的資料(且用個相當花俏而空洞的辭彙)──也就是那些有意讓讀者知道的敘述──仍然繼續提供給學者有用的幫助。它們的優點之一是,它們通常是唯一能夠提供一套時序架構的──無論是多麼地前後矛盾。如果史前史或印度史能夠有一個希羅多德來提供材料,那是這兩個領域的專家所夢寐以求的。雖然如此,無疑的,歷史研究在其發展過程中,已逐漸走向愈來愈信任第二類證據,即信任目擊者本身無意間留下的證據。我們只消拿羅蘭(Charles Rollin)✣6,甚或尼布爾(Barthold Georg Niebuhr)✣7 的羅馬史與任何今天所讀有關羅馬的簡略摘要相比。前者從李維(Titus Livy)✣8、蘇托尼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7 或弗羅路斯(Lucius Annaeus Florus)*8的觀點刻劃事物的核心。後者則大幅度地從碑銘、紙草文書(papyri)以及錢幣來重建。只有用這個方法,「過去」的全貌才得以重建。這點對所有的史前史,以及幾乎所有的經濟史與社會結構史,都可適用。甚至在目前,我們當中有誰會不希望拿到一些大使館的祕密文件或某些可靠的軍事報告,而寧可擁有1938年或1939年的全部報紙呢?
並不是這類資料比其他資料不易有誤或造假。有許多偽造的教皇敕書,而且,並非所有的大使館紀錄以及所有的商業書信都說真話。不過,這類的扭曲──如果有的話──至少不是特別設計來欺騙後代的。再者,「過去」在其軌跡上無意留下的這些痕跡,除了讓我們可以填補敘述上的缺漏並檢證其真實性有疑者之外,還防止我們的研究陷入一種比無知或錯誤更致命的危險──無藥可救的僵化。的確,沒有這些痕跡的幫助,那麼每次當歷史學者把他的注意力轉向逝去的世代,他都將淪為獵物,無所逃於折磨那些世代之視野的相同的偏見、錯誤的禁令以及短視。例如,研究中古史的學者會只賦與市鎮發展一個無關緊要的地位,託辭是中古時代的作者並沒有與公眾直截地討論這個問題;或者他會忽略宗教的巨大力量,藉口甚佳──因為它在當代的敘事文學所佔的地位遠比貴族間的戰爭來得不重要。簡言之,套句米殊利常用的比喻,歷史將成為過去世代之「編年史」的心靈僵化的學徒,而非這些世代的大膽無懼的探索者。
詳細資料
ISBN:9789573287803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出版地:台灣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檔案大小:0.8MB
epub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