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時期,杜弼在寫給梁國的檄文裡提到:「楚國丟了猴子,連樹林都遭了殃;城門失火,池塘裡的魚也跟著遭殃。」後人經常引用這句話。
《清波雜志》裡說,這個說法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但根據字面意思來推測,應該是城門失火,人們用池水滅火,結果池水乾涸,魚兒都死了。
《廣韻》裡說,古代有個人叫池仲魚,城門失火時,池仲魚被燒死了,所以才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句諺語。根據這個說法,池魚原來是個人的名字。
但是,《淮南子》裡說:「楚王丟了猴子,樹林都受到連累;宋國君主丟了珠寶,池裡的魚都跟著遭殃。所以說,沼澤失火,森林也會跟著擔憂。」可見,「失火」和「池魚」原本是兩件事情,後人把它們混在一起了。
實際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說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呂氏春秋》。書中記載:宋國的司馬官丟失了寶珠,被判罪流放。國王派人四處尋找寶珠,有人說:「寶珠可能被丟到池塘裡了。」於是,人們把池塘的水全部抽乾,結果魚都死了。這個故事說明禍福是相互關聯的。所以,後人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來比喻無辜的人受到牽連,就是來源於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