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複數的:孔恩的最後著作集(epub)

世界是複數的:孔恩的最後著作集
世界是複數的:孔恩的最後著作集

汤玛斯·孔恩的最后遗作:探寻科学的本质与演化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汤玛斯·孔恩,在其最后一部作品中,再次深入探讨了科学的本质与演化。这部充满野心的遗作,是对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的深入拓展与补充。

《世界是複數的:一個科學發展的演化理論》是孔恩未完成的巨作,在这本书中,他试图建立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意义理论,来解释科学知识的演化。孔恩认为,不同时期的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可共量性”,即它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比较来判断优劣。然而,他并不否认科学的进步性,而是试图在科学的客观性、理性性和历史性之间找到平衡。

除了《世界是複數的》,本书还收录了孔恩的其他重要文章,如《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物》和《过去的科学风华》,这些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孔恩对科学的独特见解。

本书的亮点:

  • 深入探讨《科学革命的结构》: 回到《结构》一书的核心概念,并对其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 提出新的意义理论: 试图建立一个基于经验的意义理论,来解释科学知识的演化。
  • 强调科学的历史性: 强调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科学理论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性。
  • 探索科学的本质: 探讨科学与现实世界、科学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本书的价值:

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孔恩的思想对科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部遗作无疑会继续激发学者们的思考。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本质、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书收录了孔恩大量的笔记和手稿,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汤玛斯·孔恩的这部最后遗作,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的补充,更是对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一次深入思考。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孔恩的思想,并对科学的本质和演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章 科學知識是歷史產物

把科學看成是一個在歷史情境中不斷改變的實作是本書的起始點。接下來將對計畫中的全書作一個簡短的一章一章的說明。

第一節。傳統的與發展的科學哲學有非常不同方式來提出對過往科學的歷史說明,並來將它們作哲學的使用。這會顯示在一個對比中:對於托里切利的發現說自然並不排斥真空,傳統的與發展的說明會如何不同。

第二節。傳統科哲被兩個問題所纏繞:對一個中性的觀察語言的需求,以及沒有任何測試的結果是具決定性的這個事實。而對科學的發展進路,不需要一個中性的客觀語言,也不需要對一個孤立的假設有著決定性的測試。

第三節。許多對發展進路的批評是來自哲學家對語詞像客觀、主觀、理性與非理性的奇怪用法。這些語詞所指的觀念,需要有系統的哲學檢查。關切理性的方法論相對主義,既非新說法也不是個問題。真正的問題也並不是關於真理本身,而只是關於作為對應的真理。

第二章 闖入歷史

科學知識是一個特殊的發展過程之成品;要了解它,科學哲學必須依靠一個解釋學的、民族誌的科學史。要展示這點,最好的方式是通過具體的例子。

第一節。如果我們把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理解成一個完整的整體,用著與我們不同的觀念,我們將了解為何他必須想說真空是不可能的。

第二節。當用一個後來的物理學所提供的眼鏡去看時,伏特關於電池的早期圖表似乎是錯的;但是一旦我們恢復了那些關鍵語詞在伏特書寫時代的流行意義,它其實完全合理。

第三節。普朗克早期對黑體輻射的工作,不應以一個經發展後的量子理論立場去讀;我們需要去理解說普朗克的語詞連結自然的方式與我們的語詞不同。

第四節。在所有三個例子裡,一個歷史學家以歷史文本似乎包含著謬誤的印象來開始,然後靠著恢復與歷史學家自己不同的、但卻是該文本預設的詞彙結構與信念系統,來移除那些謬誤印象。不可共量性主要得自在遙遠歷史中彼此不同的做科學的方式,而且主要是一個給歷史學家的問題。在同時代詞彙結構的不可共量性一直只是部分的,而且雖然它使得溝通困難,但不會阻止溝通。同時代的人通常會儘量企圖對主要的議題提出異議,而非只是雞同鴨講。

第五節。對第一節的例子作一個更深入的分析,顯示亞里斯多德的觀念如真空、運動、還有物質是緊密地彼此連結,但與我們的非常不同。所以我們無法簡單地對他的陳述「真空不可能」作真或假的評價。

第三章 樹狀分類與不可共量性

類觀念的根源是前於語言的:人類與其他動物共享著區分類別的能力。

第一節。對於分析與綜合的問題化,或內涵與外延的問題化,有兩個回應的方式。蒯因(Quine)拋棄了意義或意圖的概念,為了要維持一個中性,獨立於文化之外的知識基礎。本書則走向分岔的另一條:科學有著局部化、歷史情境化、而且是可移動的基礎。若要維持這個立場,就會要求重新改裝意義這個概念;那並不採取必要與充分條件的老路,而要包括比外延更多的東西。

第二節。上一章的例子提供了兩個重要的線索來重新提出意義的概念。第一,要求再詮釋的那些語詞都是類語詞(kind terms)。第二,類語詞通常都在在地化的群體中互相關聯,如果要達成一個一致性的讀法,它們必須一起改變。

類語詞有兩種:樹狀類與單子類。一個樹狀類語詞的意義是與其他在同一個集合中的類語詞的意義綁在一起;沒有獨立於其他的意義。單子類是思想的根本範疇:時間、空間,與個體化的物理物體;也許還有因果、自我及其他的觀念。單子類不與類似的類糾集起來成為對照的集合:它們是唯一的。但是,它們也是互相依賴而必須在小的在地群體中一起來習得。在自然科學中,它們扮演核心的角色,單子類必須與普遍的、定律般的通則一起習得。

世界是複數的:孔恩的最後著作集epub:

Spread the lov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