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借土養命到落地生根:一座泰北華人村落的民族誌——一段大時代的離散史
本書以**「從借土養命到落地生根」**為主軸,講述一段大時代下,一群流離失所的華人在泰北金三角地區艱辛求生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從「借土養命」最終走向「落地生根」的歷程。
「孤軍」為何而「孤」?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結束,千餘名原駐雲南的國民黨軍人與不願受共產黨統治的當地居民,撤退至緬甸,開始了長期的異域漂流。這群人後又遭到緬甸政府軍的驅逐,輾轉來到泰北金三角地區,直至一九八〇年代才被泰國政府接納為公民。在這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他們沒有政治歸屬,沒有經濟根基,歸鄉無期,完全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只能在異鄉艱難求生,一切從零開始。
如何在險惡的金三角「借土養命」? 人類學家黃樹民教授率領團隊,深入位於金三角地區的美弘村(化名)進行田野調查,記錄了這段可歌可泣的奮鬥史。
眾所周知,金三角曾是惡名昭彰的毒品產地,美弘村村民初期也曾涉入毒品交易。然而,在獲得泰國公民身分後,他們積極尋求轉型,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山地農作模式,專注於熱帶水果的生產和銷售,並逐漸走向富裕。然而,這份成功的背後,也引發了作者的兩個重要關懷:
- 永續發展的挑戰: 他們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永續農業的標準?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是否兼顧了生態環境的保護?
- 文化傳承與認同: 這群人秉持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如何在偏遠異地保存並重建他們理想中的儒家道德秩序?作者透過描繪美弘村的教育、儀式等日常活動,呈現了他們的文化傳承與再造過程,並穿插了年輕世代的觀點。
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紀,這些自上世紀六〇年代便在金三角落腳的雲南移民,早已擺脫了「借土養命」的困境,真正實現了**「落地生根」**。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權力轉移和世代認同的差異,村落內部也逐漸浮現新的衝突和緊張。
面對新的挑戰,他們能否再次順利渡過難關?這項微觀的民族誌研究,又能為巨觀的全球化理論帶來哪些反思與啟示?作者將在本書的結尾給出答案。
一個邊境的故事
泰北金三角地區因高山大河交錯,國家行政管理鬆散,邊界不明,容易成為離散人群穿梭往來的通道和暫居的避難空間。周遭國家如中國、緬甸、寮國等發生動亂或內戰時,受波及的災民就沿此通道到泰北避難。一波波的離散人群聚匯在此地,不但添增了多元族群的色彩,也給這些人喘息的生存空間。以雲南華人而言,從一九四九年逃出來的國民黨士兵,文化大革命時逃出來的知青,直到現在的異議分子,都拼湊成這個巨幅圖案的片綴。小陳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初次認得小陳,是在二○○五年的夏天。那年七月我初到美弘村,住進黃先生的工廠宿舍時,幫我們煮飯的林阿姨就很興奮地告訴我:「一新中學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國文老師小陳,書教得好,又多才多藝,很受學生歡迎,你可以找他聊聊。」我循著林阿姨提供的地址,找到小陳在路邊樓上租的房間,就和他聊了起來。小陳看來很年輕,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他的房間布置得很簡樸,但架設了水彩畫的畫架,還有一些放大的照片。看樣子他喜歡藝術方面的創意工作,難怪會受學生歡迎。
小陳告訴我他是江西九江人,父母親都在市區工作,是中小學教師,是家中獨子。他從小成績就很好,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順利考進九江最好的中學。原本他以為可以順利讀完中學,考上好大學,畢業後繼承父母親的教育工作。不過,高三那年,即一九九九年,學校突然發出一個公告,規定學生要繳交一筆課外活動費,理由是很多學生放學後還留在學校,使用各種設備,增加學校開支。小陳認為這個規定不合理,因為並非所有學生下課後都留校,沒有理由將負擔強加在每個學生頭上。為了反對這個規定,他寫了一張大字報貼在學校布告欄,引起很多師生的討論。不過,此時正值中國官方推動行政體制改革,許多地方被解僱員工發起抗議、示威的活動,這張大字報便引起公安機構的注意。小陳的父母從工作管道得知小陳可能因此被捕,所以勸他閃避到外地,躲開這陣風頭。小陳聯絡上他在雲南昆明的初中同學,前往投靠他,那位同學是做翻製盜版光碟生意,因此小陳也開始跟著販賣盜版光碟。他在昆明住了三年,認識了很多做小生意的朋友。從這些朋友中,他得知雲南和老撾、緬甸的邊界都很鬆散,隨便就能跨越,是一個出國的機會。他也聽說泰北有很多華文學校,缺少適任教師。以他的程度,應該很容易在當地找到教職。
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