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膠是如何煉成的(epub)

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如何讓一切都成了問題?危害社會民主價值
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如何讓一切都成了問題?危害社會民主價值

作者: 海倫.普魯克羅斯, 詹姆斯.林賽
原文作者: Helen Pluckrose, James Lindsay
譯者: 蔡至哲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2
語言:繁體中文

《左膠是如何煉成的:左派理論如何讓一切都成了問題?危害社會民主價值》这本书是对美国当下流行的各种左派批判理论的深刻剖析,自出版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荣登亚马逊哲学类书籍排行榜首位,并被《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时代杂志》列为年度推荐好书。这部作品直指“政治正确”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当代激进左派如何将种族、性别和身份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并警示这种趋势对自由民主与社会正义发展的潜在危害。

深入解析后现代批判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书中详细探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来的变异,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它分析了这些源自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如何成为当代“文化战争”的驱动力。同时,作者提出了一种“自由主义”的哲学方法,试图以此抵制这些理论对学术、社会行动及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全书梳理了过去50年来后现代主义衍生出的各种思想流派,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其对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作者的立场:捍卫理性与真正的社会正义
本书的两位作者海伦·普鲁克罗斯与詹姆斯·林赛,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他们强调反对的是大写的“社会正义”(以威权和教条形式出现),而支持小写的社会正义,即基于自由、理性和普遍平等的社会进步。他们试图捍卫的是严谨的、以实证为基础的学术传统,以及思想市场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能审视和挑战各种观点,还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代社会的两极撕裂与文化战争的根源
作者指出,美国社会正被两股极端力量撕裂:一方是激进的左翼,以大写“社会正义”为旗号,对自由主义采取排斥态度,并通过威权手段试图重塑社会秩序;另一方则是保守的极右翼民粹主义,声称捍卫“西方”价值观,却对独裁领导抱有向往。这两种力量的博弈,使社会日益朝不自由的方向发展,影响了西方文明赖以为根基的自由主义与现代性。

批判理论的问题与潜在危害
本书对流行于西方大学的性别研究、种族理论、酷儿理论等后现代批判理论进行了全面剖析,追溯其从法国产生到在激进学术中的应用和扩展。作者认为,这些理论本质上充满不一致和不自由的伦理观念,常以偏激与愤怒为驱动力,缺乏真正的科学基础。更严重的是,这些学说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宗教”,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霸权,威胁了言论自由与社会正义的发展。

直面挑战,捍卫自由与理性
作者最终呼吁,只有通过正确理解这些思想的演变过程,才能有效应对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重视科学、理性与自由伦理的人来说,这不仅是学术上的挑战,更是保护社会民主与公正的必经之路。这本书不仅是左派思想文化战争的导读,更是一部为各类读者量身打造的指南,帮助人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找到解决之道。

後現代主義——一場知識和權力的革命

一九六○年代人類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這場變革與幾位法國理論家息息相關,他們的大名雖然不是家喻戶曉,但都已經進入大眾的思想中了,這當中包括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和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1924-1998)。他們使用全新的概念,對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重新進行了詮釋,徹底改變了社會哲學,甚至涵蓋了「社會的所有一切」。數十年來,這場變革不僅戲劇性地改變了我們思考的內容和形式,而且改變了我們思考的方法。這場革命對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論是看似同溫層的學術領域,還是遠離每日生活的現實。這場變革的核心,是一種激進的世界觀,後來被稱為「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之所以很難定義,可以說原本就是有意為之。它代表了一系列特定的歷史條件,包括兩次世界大戰的文化影響,以及這些影響是如何終止的。那是對馬克思主義理想的普遍幻滅,也是因為後工業環境中,宗教世界觀的可信度下降,以及科技的飛速發展等,而積累出的思想和思維模式。

將後現代主義理解為一種對現代「主義」(ism)(一種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上半葉占主流地位的知識運動)和現代「性」(ity)(始於中世紀晚期的現代時期,我們可能還活在當中的時代)的拒斥,可能是最有意義的。這種針對我們獲得客觀知識的可能的一種新的激進懷疑主義,已經從學術界向外蔓延,刻意以破壞性的方式,挑戰我們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思維。

後現代思想家對現代主義的回應是不同於以往的,他們否定了現代思想部分的根基,同時認為現代思想在許多面向上都走得不夠遠。在這當中,他們特別拒斥了以科學和科技為基礎的真實性、統一敘事、普遍主義及進步主義等現代主義理念。同時,他們對於現代主義者的傳統、宗教和啟蒙確定性,抱持相對謹慎、近乎悲觀的懷疑態度,也伴隨著他們對自我意識、虛無主義,和諷刺形式批判的極端依賴。1後現代主義對思想和社會的結構,提出高度激進的懷疑,使之最終成為一種激進犬儒主義的形式。

後現代主義也是對現代性的一種回應和拒斥。現代性代表了「深刻的文化變革,見證了代議制民主的興起,科學時代,理性取代了迷信,以及個人按照自由意志,去建立生活的價值觀。」2儘管後現代主義公開拒斥這些建立現代性基礎的可能,但它卻對現代性所建立的社會思想、文化和政治,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正如文學理論家布賴恩.麥克海爾(Brian McHale)所言,後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成為了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具主導性的文化潮流(也許說是主流文化之一會更準確),並且擴散到全球各地。

自變革起始,後現代主義已經變異成新的形式,這些形式保留了後現代原有的原則和議題,同時對文化、社會行動者和學者造成的影響愈來愈大,特別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因此,理解後現代主義是一個急迫的問題,正是由於後現代拒斥了那些當今先進文明所賴以建立的基礎,所以後現代才更有能力去破壞它們。

後現代主義不僅難以定義。要總結後現代是什麼,也是出了名的困難。它曾經是,並且現在也是,一種多方面的現象,這當中包括了大量的知識、藝術和文化領域。為了使事情變得更加困難,它的界線、性質、形式、目的、價值和支持者,都一直存在著爭議。這看似是一種以多元、矛盾和模棱兩可為榮的思維模式,但是這種模式,並不太能幫助你嘗試理解它,或者其哲學和文化遺留。

定義後現代主義的困難,不僅是哲學問題,它們是空間和時間的,因為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運動。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現象的最初表現形式,是藝術性的,大約出現於一九四○年左右,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後期,它在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中變得更為突出,包括精神分析、語言學、哲學、歷史和社會學。另外,後現代主義在這些不同領域和不同時期的表現,也都不盡相同。結果,後現代思想中,沒有什麼是全新的,它的原初思想家,不斷地借鑑他們在超現實主義藝術、反現實主義哲學和政治革命領域的前輩先驅。後現代主義的表現也因國家而異,在共同主題上,產生了不同的變異。

 

epub地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