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epub)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亞洲的海」:一段跨越時空的海洋大冒險

你聽過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嗎?那頭被當成「麒麟」的長頸鹿,其實是從遙遠的非洲來到中國的。這隻長頸鹿的旅程,不僅是一段動物遷徙的奇遇,更象徵著古代亞洲各個地區之間的海上聯繫有多麼緊密。

這本書《亞洲海洋大歷史》要帶我們進行一趟更深入的亞洲海洋之旅。作者告訴我們,亞洲的海不只是分隔陸地的水域,它更是一個巨大的舞台,上演著人類歷史上許多精彩的戲碼。從史前時代的南島民族大遷徙,到現代南海的緊張局勢,亞洲的海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作者用生動的文字,帶我們穿越時空,去看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如何繁榮昌盛的;去了解不同文化、宗教、科技如何在海上交流碰撞;去感受海洋如何影響亞洲各地的歷史發展。

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 全新的視角: 我們習慣從陸地的角度來看待亞洲,但這本書讓我們從海洋的角度重新認識亞洲。
  • 豐富的知識: 書中包含了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亞洲的歷史。
  • 生動的敘述: 作者結合自己的旅行經驗和訪談,讓枯燥的歷史變得生動有趣。

讓我們一起出發,探索亞洲的海,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作者: 達瑞克
原文作者: Eric Tagliacozzo
譯者: 閻紀宇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2/06

亞洲海洋的環境史

本書第五部檢視環境史,為解讀亞洲海洋史再開一扇窗。亞洲的生態資源讓許多人興致勃勃。這些資源的消費者有些來自歐洲與北美洲,但也有來自亞洲自身的。海洋運送各式各樣的產品,從鯊魚皮、花膠、珍珠之類的海產物,到其他可能在陸地種植收成、但最終經由海洋運輸的生態產物。以波斯灣為例,珍珠是一門龐大的生意,亞洲各路商賈很早就開始買賣;後來歐洲人進入市場,最終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市場架構。印尼東部同樣盛產珍珠,日本公司掌握了市場,先是以自由潛水員採集含有珍珠的貝類,然後在二十世紀開始養殖。歷史上,中國沿海也有珍珠;海岸居民會下海採集,香港、廣州等大港口也有珍珠買賣,將其銷往中國各大城市,用於家具裝飾、珠寶首飾,甚至傳統藥材。這只是一項產品,但見微知著。亞洲的生態產物多不勝數,在地的評論者(例如在十三世紀寫作的市舶司提舉趙汝适)與外國商人(例如十九世紀編列亞洲貿易產品資料的達爾林普〔Alexander Dalrymple〕)都對亞洲的天然產品留下豐富的著述,並說明這些產品的買賣方式和地點。兩位觀察家相隔約六百年,將他們之間的線索連結起來,就可以看出這一系列商品的需求持續不減,也可以看出天然產品是如何引發業內人士與局外人的想像。日本的鹿皮、菲律賓的海參、印尼的燕窩、緬甸的海藻、印度的多種香料,都藉由船舶運送。這些船舶航遍世界各地,將亞洲的豐富物產運往天涯海角,而且數量與時俱進,愈來愈可觀。

消費者對這些商品為什麼如此熱中?哪些因素驅使人們花大錢購買稀有的樹皮、種子、乾燥的動物器官?相關供應鏈如何運作?什麼樣的文化使命在推動這個體系前進?抑或整個體系的機制完全屬於經濟性質,由市場力量主導商品供需,各種平衡的結果決定了商品的運送路徑與販售價格?這些問題環環相扣,答案相當複雜。但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文化與市場因素都制約了相關貿易的運作。亞洲的天然產品之中,有幾項商品儘管要價不菲,但被認為是奇貨可居,例如波斯番紅花之類的香料與產量稀少的頂級泰國燕窩。印尼東部出產的高級珍珠和珍珠母貝也可以歸入這類商品。同是在亞洲航道上流通的商品,也有一些出身比較平凡,無法賣到高價,但是交易量很大。胡椒曾經價格高昂,但後來供過於求,到十九世紀時也成了大量交易的商品。還有幾種香料也從頂級奢侈品逐漸轉變為大宗商品,沿著長程商品供應鏈流通,藉由大量銷售換取中等利潤。這些貿易跨越廣大的地理區域,從波斯灣的珍珠、紅海的紅珊瑚、馬拉巴與科羅曼德的薑黃與小茴香到南海的魚翅都有。這些產品都以市場為目的地,沿著貿易航道運送,在亞洲各地海岸移動。消費者的喜好和對特定商品的需求也會改變。然而有一件事歷經本書論及的數個世紀仍保持不變:無數船舶一直在大海上航行,努力滿足不同社會的文化與市場需求;從中東航過南亞次大陸、從東南亞北上至中國與日本。

第十章詳細檢視一項複雜且環環相扣的貿易:十八、十九世紀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海產物貿易。對於東南亞的海產物貿易而言,在本書討論的時期,中國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國家建設工程都以供應這些產品為中心,龐大的勞動體制隨之建立,在前現代的環境下以工業規模的數量供應這些商品。取得這些物品是西方國家在東南亞建立基地的原因之一,殖民計畫也從這裡開始蓬勃發展,後來成為西方執行其他帝國計畫的橋頭堡。亞洲部分地區成為東南亞海產物的集散倉庫,這些產品會運往中國南部的市場(主要是廣州,後來還有香港)以交換中國商品。在蘇祿與婆羅洲,本土統治者(而不是外來的帝國主義者)則建立起自己的體系來將產品送入市場。本章說明一系列相關的亞洲參與者——包括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商——如何既合作又競爭,將海產物銷售到中國市場。第十一章將觀察地區西移至印度洋,探討馬拉巴與科羅曼德的海岸如何成為歷史上的「香料中心」,而且至今遺風尚存。這個位於印度南部的肥沃地區是多種野生香料的原產地,這些香料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當地至今都還有野生的胡椒、薑黃、小茴香與芫荽。一個龐大的貿易與交易迴路被這些香料催生出來,促成現代早期的世界向探險家開放,也有助於這類商品運往亞洲其他地方,包括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透過歷史資料與當代的田野調查,香料貿易的輪廓因此現形,使我們得以觀察相關模式,瞭解現代世界初期的貿易與族群遷移。香料並非海產物,但是就重要性而言,香料後來變得比亞洲貿易中的其他天然產品都還要受重視。當時一如今日,印度南部的香料出口幾乎完全仰賴船運。第十一章檢視那段複雜的歷史,從產地到海外市場,探究香料貿易的歷史遺緒如何持續影響今日的我們。

epub地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