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epub)

《受苦的倒影》是一本深入探討「苦難工作者」內心世界的作品。 作者身兼諮商心理師、資深督導,長期在第一線與不同類型的受苦者接觸,從向社工示傷索愛的少女、揚言自殺的家暴者,到體制內的公務員、教育工作者等,都曾是作者觀察與反思的對象。

作者深刻體會到,苦難工作者不僅要協助他人走出困境,更要面對自身在工作中的挑戰與掙扎。 在與受苦者同行的過程中,工作者可能面臨權力、利益的誘惑,也可能因長期接觸苦難而產生身心俱疲。作者透過不斷的自我反思與批判,提醒我們,苦難工作者同樣需要被關懷與支持。

這本書不僅是對苦難工作者的經驗總結,更是對整個社會體系的反思。 作者從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了現代社會中個體與結構的複雜關係,揭示了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透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得以窺見受苦者背後隱藏的社會問題,並對自身的角色與責任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受苦的倒影》是一本充滿溫暖與力量的書。 作者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將複雜的心理學概念轉化為生動的故事,讓我們對苦難、對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這本書不僅適合從事心理諮商、社會工作等相關領域的人士閱讀,也適合所有關心社會問題、關心他人的人。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

  • 提供苦難工作者實務經驗分享與理論支持。
  • 深入探討苦難工作者的心理歷程與成長。
  • 啟發我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與行動。
  • 為我們提供溫暖的人文關懷。

總之,《受苦的倒影》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它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苦難的本質,並激勵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黑色小機體

原本應該在下一站轉車,可能因為前一晚入夜後由南轉北的長途車程和在旅舍的輾轉反側,以致今早頭還脹著的關係,按鈴下車後才發覺自己提早了一站。

手機地圖顯示所在位置,距離今日外督地點路程大概三公里。時間充裕,決定步行。因為足夠緩慢,徒步能帶來與平日工作截然不同的節奏感與身體經驗。假使運氣夠好,沿路沒有遇上太多需要緊急閃躲的自行車或騎樓上頻繁錯落出現的各式障礙物,便可專注於踩出去的每一個步伐與地面的每次碰觸、眼睛所逐一觸及的地景與移動物體。

行走的每一個瞬間,與人們特意藉由特殊時空所創造的靜謐思索時刻,可以如此相似。
從公車站牌出發,眼前是一條即將接四線道陸橋的道路,右側商家多半是小規模住店合一的汽機車修理商家。我在兩百公尺之外十字路口右轉後、暫停腳步查看地圖時,餘光看見並行的一位女性亦低頭看著手機──頭載耳塞式耳機,手機裡影像似乎是戲劇類影片。

他的後頸維持大概十五度的前傾弧度,讓他看來即使眼看著小螢幕,卻並不專注於眼神所著落之處,而顯現出像是虛線般的關係──可有可無地、像是為了消磨打發什麼似的──注視卻並不看見。或許也是因為那樣的姿態,他的步伐並不特別放緩。我們維持著差不多的速度行進著。有時我在前、有時在我停步於小巷口那幾秒鐘空檔裡,他逕自往前越過了我。

應是他很熟悉的一條路,走在細窄亦算不上平整偶有破損石磚的人行道上,他依舊仍能維持注視螢幕的十五度視角,繞過公車站亭、避開來向行人、跨過幾次人行道與道路的落差階。

我們就這樣保持著兩、三公尺的距離走著,直到在另一處小巷路口,未見他出現眼前,我停步回頭,才發現他已不在路上。一旁是一棟標記著某某科技大樓的入口。那裡就是他日夜埋首努力的地方嗎?

我再度走上一人獨行的路上,忍不住想,那位看來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性,寓居在什麼樣的生活感受裡?在前往工作路上的七、八分鐘裡,手機帶他去到了何方?工作或者生活之於他,意味著什麼?他喜不喜歡此刻那樣看來熟悉、如常有序的生活世界?

如若,生活能有岔出去的時刻,他是否還渴望著什麼樣的去處?

而那手上看來像是任意門的長形機體,有沒有去不了的地方?有沒有它回答不了的問題?它無時無處閃動的藍光,是否遮蔽蓋住了什麼?將人帶離開了什麼?

epub: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