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系列害我活得好累!」誰說男人一定要這樣?
你是否曾經懷疑過,為什麼男人好像總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從古至今,社會對男人的期待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變換。
古希臘的戰神、中世紀的騎士、維多利亞時代的紳士、二戰時的硬漢……每一個時代,男人都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和期待。他們要上得了戰場,下得了廚房;要事業有成,又要溫柔體貼。這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形象背後,其實是社會對男性強加的刻板印象,讓男人們活得越來越累。
現代社會更是如此。男人要顏值高、身材好,要事業有成、情商高,還要能滿足伴侶的各種需求。這種種要求,讓很多男人感到喘不過氣來。
別再被刻板印象綁架了!
其實,這些對男人的要求,很多都是歷史和社會文化塑造出來的。它們並非天經地義,而是可以被挑戰和改變的。
歷史學家盧省言發現,社會對男性的限制,和對女性的限制一樣嚴苛。我們常常以為女權運動只會讓男人感到壓迫,但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的性別平等,需要男女共同努力,打破傳統的性別角色束縛。
這本書將帶你穿越時空,看看歷史上那些「真男人」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通過了解這些歷史,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到,這些刻板印象是如何限制了我們,讓我們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
讓我們一起告別「有毒的男子氣概」,做一個真實、快樂的自己吧!
什麼是男子氣概 (masculinities)?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社會期待男性該表現出來的行為。在不同的文化及時代裡,對於男子氣概的定義也會不同。以男人的鬍子為例,在古希臘羅馬時期,蓄鬍是男子氣概的象徵,但在十六世紀的歐陸,鬍子所代表的意涵是野蠻、無教化的,任何受過教育的男人都必須避免蓄鬍,尤其是落腮鬍。男子氣概就如同我們所稱的「社會性別 」(gender),和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sex)不同,是透過社會建構出來的。一位生理性別為男性的人,在社會性別的認同上可能是女性,因此表現出來的行為會向外散發「我是女生」的訊息。社會性別的內涵深受文化的影響。社會將某些行為定義為「男性」,反之,某些行為則是「女性」的象徵。
但社會性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浮動的,如同對兩性的審美觀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一樣,因此,一百年前對男女的標準當然不會適用於當代。也就是說,男子氣概是流動的概念,一個男人是否具有男子氣概,端看其所處的社會而定。英國中世紀對於男性的期待和維多利亞時期有何不同?又,十八世紀殖民地的男性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及何為真正的男人?因此,本書的目的為探討男子氣概從古希臘羅馬到當代歐洲的定義流變,進而探討政治與宗教如何影響社會對男性的期待,並從不同面向剖析各時代的男子氣概。
男子氣概相對於女性特質(feminity)而生, 表現形態也不只一種。學者柯瑞爾(R. W. Connell)指出,男子氣概可以分為許多不同面向,如多元性、集體性、霸權性、階級性、層次性、主動與被動等,在在顯示男子氣概的表現是多元的,而這也是為什麼本書將男子氣概的英文寫做複數形式(masculinities),而非單數(masculinity)。柯瑞爾也提出所謂的「霸權陽剛」(hegemonic masculinity)概念,意即社會對於一理想男性的期待。只有極力向這些期待靠攏的男性,才是社會認可的男人;相反地,其他拒絕、無法達到這些期待的男性,就是「不夠格」的男性。擁有霸權陽剛的男性能藉此成為支配者,占據階級的最上端,成為「男人中的男人」。學者亞歷山大.施巴德(Alexander Shepard)也提出了四種男子氣概的形式:家父長支配者、被家父長支配的男性 、反對父權體制下的家父長者,以及非主流的男子氣概。 最後一種男子氣概在歷史中不斷和霸權男子氣概對抗,例如本書所介紹的中世紀神職人員的男子氣概——神職人員由於戒律而無法行使正常男性對軍事、政治及女性的支配權,因此發展出另一套「男子氣概」的定義,認為真正的男人是那些能為主守貞、對抗男性自身性慾的人。以男性為支配者的父權體制事實上造就了今日的性別刻板印象,而在今日,我們會以「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來形容深信且表現性別刻板印象的現象。而透過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男人」是如何層層被建構,如何成為今日學者口中的「有毒物」。
下载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