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的地理批判(附epub)

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的地理批判
流動、掠奪與抗爭:大衛.哈維對資本主義的地理批判

「在這個時代,坐牢已是最佳的選擇?」這句看似荒謬的感慨,卻真實反映了當今社會深重的貧富差距。大富翁遊戲中,財富的集中與貧窮的擴大,正如同現實世界中,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產生的不平等現象。

資本主義的神話與現實

傳統上,我們被灌輸了「自由市場」的神話:只要努力打拼,就能獲得成功。然而,大衛·哈維這位享譽國際的地理學家卻告訴我們,這不過是資本主義用來掩飾其不平等本質的一層薄紗。

哈維透過馬克思主義的透鏡,深入剖析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他指出,資本主義的「普遍規律」並非自然法則,而是由強大的經濟力量和政治權力所塑造。這些力量往往勾結在一起,利用「合法」的市場交易,將社會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進而加劇社會不平等。

從城市看世界:哈維的地理學視角

哈維認為,地理空間是理解資本主義的重要視角。他以巴黎為例,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如何在城市中製造空間不平等。從豪宅林立的富人區,到貧民窟聚集的邊緣地帶,城市空間的差異反映了社會權力的不均。

行動與反抗:我們能做什麼?

哈維的著作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弊端,更激勵人們積極參與社會變革。他強調,我們不僅是資本主義的受害者,更是能夠改變現狀的行動者。透過理解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對抗不平等,爭取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

本書的價值

這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藍圖,幫助我們理解資本主義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透過哈維的思想,我們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到:

  • 資本主義的不平等是制度性的:它並非偶然,而是體系固有的問題。
  • 空間是權力的表現:城市空間的規劃和發展反映了社會權力的分配。
  • 我們可以改變現狀:透過集體行動,我們能夠挑戰現有的權力結構,建立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

大衛·哈維的著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工具,讓我們能夠批判性地看待資本主義。他的思想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當代社會問題的全新視角。

延伸閱讀一:食利階級

皮凱提(Thomas Piketty, 2014)、波蘭尼(Karl Polanyi, 1944)、西爾弗&阿銳基(Beverly Silver&Giovanni Arrighi, 2003)

2014年7月,國際社會學協會雙年會在日本橫濱舉行,會議場地是位於港區的國際會展中心。這個參加者多達2,000人的盛會,光是專題討論小組也接近100個,置身其中真是大開眼界。

對應大會的主題「面對不平等的世界:全球社會學的挑戰」(Facing an Unequal World: Challenges of Global Sociology),現任協會會長、美國社會學泰斗布諾維(Michael Burawoy)不無開玩笑地,以「3P」為題進行開幕演說:第一個P是指Pope Francis,教宗方濟,一位經常將貧窮和社會不平等掛在口邊的教宗;第二個P是指Thomas Piketty,皮凱提,一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wenty First Century),一石激起千重浪,顛覆了歐美經濟學家對社會不平等的認知;至於第三個P,是Karl Polanyi,波蘭尼,代表了社會學對經濟學的回應、亦是對「皮凱提命題」的回應。

無獨有偶,皮凱提和波蘭尼均將我們的注意力,帶到年代久遠的19世紀下半葉。
當代法國年輕經濟學家皮凱提,試圖借古諷今,力證自20世紀末歐美社會不平等急速加劇,已相當接近19世紀末的歷史性高水準。在巴爾扎克和左拉的小說中,都可找到在19世紀的法國上流社會,貪婪的野心家不擇手段向上爬,甚至不惜將婚姻押作賭注的故事。驟眼看來,和乾隆時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描寫似乎沒有兩樣;然而,皮凱提卻告訴我們,19世紀這種由食利階級(rentier class)主導的社會,同樣是當下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寫照。

至於經濟史學者波蘭尼(1886-1964),其經典著作《大轉型》(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成書於1944年,初衷正是追溯兩次大戰、亦是現代人類文明悲劇的社會經濟根源,同樣是毫無節制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透過商品化將人類社會推向崩潰的邊緣。這本書彷彿在被人遺忘多年後,近20年方重新成為社會學界的熱門文本。

▸皮凱提:食利階級的社會

近年最矚目的經濟學著作,肯定非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2014)莫屬。顧名思義,這本剛於2014年出版、厚達近700頁的巨著,顯露了作者的雄心壯志,旨在打造足以媲美馬克思的經典作品;但究其實,作者也是用了相當高明的行銷策略,故意擺出一副戰鬥的姿態,挑動主流經濟學家的神經。結果自然亦求仁得仁,新書甫出版即惹來了群起圍攻,早已大收免費宣傳的效果。

和馬克思的《資本論》一樣,皮凱提將焦點瞄準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長期以來,作者以採用嶄新的數學方法計算不平等著稱。一般學者會透過不同階層的收入水平,來描述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但皮凱提則透過對政府稅收的細緻分析,將薪資收入和資產回報一併比較,而所呈現出來的貧富懸殊問題,竟遠較一般人想像的還嚴重得多。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書評》中指出,這難免觸動主流經濟學家、更不用說是政客的禁忌,例如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盧卡斯(Robert Lucas Jr.),在2004年便曾宣稱:「在有損經濟學發展的各種趨勢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亦是我認為最有毒害的,便是將焦點放在分配的問題上。」也難怪皮凱提的新作,會引起如此巨大的迴響。

但和馬克思的《資本論》不一樣,皮凱提所試圖論證的,卻是當代資本主義的「返祖現象」。與地主貴族相近的新權貴食利階級,仍能持續地將資產和財富壟斷之餘,尚可不斷加強搜掠窮人的口袋。即使全球經濟長期停滯不前,食利階級的回報仍急速膨脹,形成作者所謂「r>g」的總體定律,即資本投資回報的增長速度,總是高於經濟增長的局面。

皮凱提引用了大量19世紀小說家如巴爾扎克和珍.奧斯汀的情節,以佐證食利階級的勢利貪婪,就算到了21世紀仍然俯拾即是。例如在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系列的代表作《高老頭》(Old Goriot)中,來自法國南部年輕的拉斯蒂涅(Rastignac),巴結權貴、不擇手段地往上爬,最終卻能如願獲得榮華富貴。主流經濟學家一向強調所謂的「科學嚴謹」,對於藉文學佐證的手法自然嗤之以鼻;皮凱提筆下的人文關懷精神,卻也異常清晰地,成了這位法國學者的個人標記。

皮凱提關於19世紀「美好時代」(Belle Époque)的論述,難免令人想起哈維在《巴黎:現代性之都》中,同樣利用了大量巴爾扎克和左拉的小說情節,側寫當年巴黎各階層的各面相;但與皮凱提有別,哈維卻注重富商大賈更高端的錢權交易。例如在左拉名著《盧貢.馬卡爾家族》(Les Rougon-Macquart)系列中,叱咤風雲的銀行家撒卡爾(Saccard),便是第二帝國時期改造巴黎面貌的超級投機者。

皮凱提的長處亦是他的弱項,專注於大量事實或數據的細節,以經驗證據說明食利階級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哈維便具備更強大的理論基礎,全面系統地剖釋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之下,資金和產品貌似無障礙地四處流動,卻反而大大有利於紮根土地的食利階級,從中上下其手坐享巨額漁利。

epub下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