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改古事

原文见顾炎武《日知录》。

曹植在上奏中说:「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注解说:「赦免盗马,这是秦穆公做过的事,秦和赵同属赵姓,这里互换使用,为了避开上面提到的’秦’字。」赵至在给嵇茂齐的信中说:「梁生适越,登岳长谣。」实际上梁鸿去的是吴国,之所以说成越国,是因为吴国被越国灭了。谢灵运的诗句「弦高犒晋师,仲连却秦军」,弦高犒劳的是秦国的军队,却改成了晋国,为了避开下面提到的“秦”字,这样改动就太牵强、太低劣了。李白《行路难》中的“华亭鹤唳”和“上蔡苍鹰”,杜甫《诸将诗》中的“玉鱼”和“金碗”,这些词语的改换,也是同样的毛病。

从汉代开始,写文章的人就有回避同音字或近义字的这种方法。司马迁在《伯夷传》中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这里本应是说颜渊追随孔子,为了避免与上文重复,改成了追随骏马的尾巴。如果后人这样写,难道不会被人嘲笑吗?这里指的就是刘邦。

古代文人为了避讳而采取的改换词语的手法,虽然在当时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但这种做法往往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甚至造成语义的模糊。现代写作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不必要的避讳,力求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