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將軍使華記:一部关于中美關係史的批判性研究(附epub)

馬歇爾將軍使華記:中美關係史的批判性研究
馬歇爾將軍使華記:中美關係史的批判性研究

郭圣铭,一个曾在美国当过外交官的人,在1949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中国大陆。这本书是他当时的心路历程记录。

1944年底,郭圣铭被派到美国的新奥尔良工作。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中国国内局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当时,很多中国人都在美国,有留学生、军官,还有像郭圣铭这样的外交官。他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

大家可能都听过“二战后,很多中国人去了台湾”,但其实也有一部分人,像郭圣铭一样,选择了回到大陆。

马歇尔将军当时作为美国总统的特使,曾多次来中国调解国共之间的冲突。郭圣铭在美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时中美关系的最新动态,也对国内的局势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里,郭圣铭分享了他对当时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国共内战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为什么选择回到北京政权?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第一手资料”。 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个普通外交官眼中的动荡年代,以及他做出选择背后的思考。

政治協商會議及其決議

1945年秋,蔣委員長與毛澤東會晤期間,國共決定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雙方同意應早日結束「國民黨訓政」階段,並應採取初步措施建立憲政政府,邀請各抗日政黨代表和無黨派社會賢達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和召集國民大會等問題。(註1)

杜魯門總統在給馬歇爾將軍的指令中,指示利用政治協商會議的機會,與中國各政黨領袖交換意見。(註2)當馬歇爾將軍抵達重慶時,大部分被指派的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已聚集在山城陪都。大會開幕前,馬歇爾將軍會見了國、共、民盟和其他政治團體的代表。杜魯門總統的政策聲明曾敦促在中國召開全國主要政治黨派的代表會議,以制定解決中國內戰的辦法。雖然召集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自己的決定,但與馬歇爾將軍使華的願景正相符合。

1946年1月6日,國民政府頒布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辦法。會議出席人數定為三十八人:國民黨八人、中共七人、民盟九人、青年黨五人、無黨派社會賢達九人,以蔣委員長擔任會議主席。(註3)

民盟、青年黨作為少數黨加入政治協商會議。在此有必要簡單地介紹這兩個政治集團的起源和主要特徵。除了國共兩黨之外,中國還存在小型的中間路線政治組織,主要有救國會、第三黨、鄉村建設協會、國家社會黨、中華職業教育社和青年黨等。1938年國民政府成立國民參政會時,這些政治組織的領袖也曾被任命為參政員。

1939年底,這些少數黨的成員和一些無黨派獨立人士組成了「抗戰建國同志會」。(註4)他們接受孫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作為國家的指導方針,但堅持國民政府必須開創憲政,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他們力圖鞏固戰時的國共聯盟,反對武裝內戰。1941年3月,這個組織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隨著國共關係的惡化,並充當了兩者之間的緩衝。1941年9月,救國會、第三黨、鄉村建設協會、中華職業教育社、國家社會黨、青年黨的個別黨員,以及許多思想開明的教授和學生,聯合起來成立「民盟」,選舉張瀾為主席,提倡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認為中國內戰的解決取決於雙重方案的實現,即「還政於民」和「還軍於國」。(註5)抗戰末期,民盟成為進步知識分子的強力組織,在中國政壇發揮重要作用。在政治協商會議中,民盟代表提出的政治綱領,與中共提出的非常相似。

epub下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